行业资讯
商标咨询热线:010-62417316

知识产权局局长:集中资源破解“多而不优”——访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

     本次《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(2014-2020年)》有何亮点?国家为何如此重视知识产权?知识产权如何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支撑?《经济日报》记者就这些热点话题采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——

  记者:本次《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(2014-2020年)》有何亮点?

  申长雨:《行动计划》有3大亮点引人关注,一是首次提出了“建设知识产权强国”的新目标。其中,在体现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通用指标“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”方面,要求从2013年的4件提高到2020年的14件,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。

  二是强调提高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率,集中资源解决知识产权多而不优的矛盾,增加核心专利、知名品牌和版权精品数量,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

  三是要求发挥知识产权的保障服务功能,通过支持银行、证券、保险等机构参与知识产权金融服务,引导企业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范围。同时,拓展知识产权国际合作,助力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
  记者:知识产权对创新驱动发展有何重要意义?

  申长雨:创新驱动发展,是说靠创新来驱动发展,那么靠什么来驱动创新?创新的“原动力”是什么?目前,我国科技创新主要依靠“双轮驱动”。一个“轮子”是政府驱动创新,另一个“轮子”是市场驱动创新,这“双轮”都离不开知识产权。因此,知识产权是创新的“原动力”所在。

  知识产权是创新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,这是因为知识产权制度本身蕴含着“3个重要机制”,首先,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产权安排机制,通过赋予创新成果财产权,明确了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拥有合法的支配权和使用权,以及通过成果转移转化获得收益的权利。其次,知识产权是一种创新激励机制,它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,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。第三,知识产权还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,是人们针对知识产权无形性特点制定的许可转让规则,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,可以顺利实现转移转化,产生效益,推动发展。

  记者:知识产权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支撑将体现在哪些方面?

  申长雨: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,知识产权要进一步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,既要做好“攀枝花”,又要当好“顶梁柱”,还要能够直接贡献GDP。

  一方面,知识产权事业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,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、相契合,实现良性互动。

  另一方面,要通过做好专利的区域布局、产业布局、海外布局,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,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,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。当前,还要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,促进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目标的实现。

  第三方面,要实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“93标准”向“08标准”的转变,除了将研发经费作为资本形成的一部分计入GDP,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知识产权替代无形资产列入固定资产。而且由知识产权产生的GDP都是高质量的GDP,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。

  记者:无论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,还是支撑经济发展新常态,我国现在的知识产权水平能否满足这些要求?

  申长雨:首先,我国知识产权创造水平还不够高,依然存在大而不强、多而不优的问题,还需要创造更多的核心专利、版权精品、知名商标。其次,知识产权保护与社会期待还有差距。第三,知识产权运用效益还不够高,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远低于美、欧等发达国家。第四,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上话语权、影响力还不够,总体上仍处于遵循和跟随阶段。

  记者:面对这些问题和差距,《行动计划》将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进?

  申长雨:《行动计划》提出了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新目标。一是努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,确立“数量布局、质量取胜”的新理念。二是着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。全国专利运营公共服务平台,为专利的收购托管、转移转化、质押融资等提供支撑。三是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法院建设,发挥司法保护主导作用。四是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,努力实现从跟随者、遵循者,向参与者、引领者转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信息来源:经济日报